【
智慧城市網 市場分析】今年初,消費電子品類進入“國補”名單,拉動了消費品新增勢。
特別是部分地區,將國補類目進行額外延伸,
監控攝像頭也被納入其中,國補比例從20%到30%不等。
可以說,在頭部品牌搭上國補“順風車”之后,價格下探后不僅帶來銷量的增長,也在加速頭部品牌的下沉進程。
然而,在頭部品牌憑借品牌影響力和價格優勢加速下沉時,價格下探的壓力傳導至中小品牌廠商,卻在進一步加速市場競爭和洗牌。
從當前部分品類,諸如視頻通話攝像頭、看護類攝像頭等的價格分化來看,國補之后,這一趨勢將會愈演愈烈。
頭部品牌搭上“國補順風車”
在各大電商平臺來看,國補的利好已然向頭部品牌持續傾斜。
洛圖數據顯示,在中高端市場,250-299元價位段銷量同比增長超80%,主要原因在于主流品牌將核心產品價格下調至該區間;500元以上高端市場份額亦有增長,銷量漲幅為57.5%。
由此可見,國補政策下,品牌廠商產品的價格把控更趨于貼近消費者。在上述數據背后,不同于當前全行業流行的內卷低價等言論,線上數據所呈現的中高端產品需求保持良好。
以雙向視頻監控攝像頭和看護攝像頭為例,在螢石的4英寸屏視頻通話攝像頭撕開中高端消費類安防市場的入口后,小米的3.5英寸屏智能攝像機(視頻通話版)用價格直接對剛。
洛圖數據顯示,小米、螢石等主流品牌的帶屏產品均價超400元,主推母嬰陪伴、遠程教育等高附加值場景;白牌帶屏產品則聚焦百元以下市場,功能主要集中在實時對講與移動偵測上。
“大屏加成本,大廠拼實力。”在國補扶持下,比拼的優勢就出來了。在雙向視頻通話攝像頭領域,小米、螢石在中高端市場占據的市場體量,也成為競爭的砝碼。
然而,頭部品牌受益于國補支持,其價格下探帶來的壓力,對中小品牌或白牌廠商來說也是一場暴風雨。
中小品牌雙向承壓
今年以來,行業“內卷”的聲音一直不絕于耳。
對于中小廠商來說,消費類產品越卷越難,價格持續下探,下沉市場的份額爭奪進一步加劇。
與此同時,自今年的新規出來,在產品功能、安裝范疇、數據管理等層面也新增了成本。
眾所周知,今年4月我國首部系統性規范公共安全視頻管理的行政法規《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正式施行。
條例的發布,對于消費者而言,對隱私保護的友好度上升;對廠商而言,安裝的規范化和數據管理的合規化等要求增加,也會增加一些隱形成本。
“IPC的合規成本增加,或將導致部分白牌/中小廠商退出市場。”
足見,中小廠商或白牌廠商們的考驗更是難上加難。
總體來看,在國補政策為大品牌加持和新規的合規化需求之下,消費類IPC市場正經歷著從風口期向紅利期,再向穩定期邁進,市場的“適者生存”法則,也或將加速行業兩極分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