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美國近期發明了一系列水下探索工具,它們將能夠幫助科學家們探索水下資源,研究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對地球水資源的影響等。以下是五種新研制的未來水下探測器:
1. 深海漫游者
深海漫游者
“深海漫游者”由美國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所科學家所研制。今年7月,重達3000磅(約合1361公斤)的“深海漫游者”開始在美國加利福尼亞附近海域的海底爬行了25英里(約合40公里)。“深海漫游者”由鈦材料和泡沫材料制成。由于使用鈦材料,它可以承受的大壓力為每平方英寸6000磅(約合每平方米4218418公斤);由于使用泡沫材料,因此它的體重至少減少了100磅(約合45公斤),這樣它就不會因為身體太重而陷入海底的沉積物之中。“深海漫游者”在海底漫游的過程中,拍下了大量海底圖片,同時測量了海底有機物的氧氣消耗量。科學家們將依據這些數據研究氣候變化對海下生物群落的影響。未來,“深海漫游者”將開展更深入的海底研究,包括探索海底資源。根據計劃,“深海漫游者”下一步將在加州海域執行一項更為艱巨的海底探索任務,行程140英里(約合225公里),為期6個月,潛水深度達4000米。
2.機器魚
機器魚
五年前,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卡馬爾-約瑟夫和帕波羅-瓦爾蒂維亞研制出*機器魚。近,他們在此基礎上利用更柔軟的聚合體材料研制出了一款更像魚類的機器魚原型。新款機器魚更加靈活而簡單,零部件更少,總共只有十件,而早的一款則有數千件。新款機器魚不到一英尺(約合0.3米)長,看起來有點像鮭魚,而老款則更像金槍魚。正是借助體小靈活的特點,新款機器魚可以代替許多大型水下探測器,進入一些狹窄水域搜集水污染情況和水下生態環境信息。在初的測試中,工程師們是利用外部電源為機器魚體內的發動機提供能量。他們下一步計劃是將內置電池與機器魚一體化,真正實現機器魚的水下自動化作業。
3.水下傳感器網絡
水下傳感器網絡
美國貝肯研究所和IBM公司正在聯合研制一種名為“河流與河口觀測網絡”(REON)的傳感器網絡。他們將把這種傳感器網絡部署于315英里(約合507公里)長的美國哈德遜河之上,對哈德遜河進行實時監控。目前,哈德遜河上已經有兩個太陽能動力傳感器陣列和數個移動的傳感器。據項目工程師詹姆斯-邦納爾介紹,終整個REON網絡將擁有數百個傳感器,每一個傳感器都擁有獨立的計算機芯片。它們將負責實時收集與分析河流的生物、水質、化學物質等信息。此外,傳感器網絡還裝備有光學成像系統,以實現對整條河流的可視化監測。科學家們將利用顯微鏡和基因排序技術實施水下微生物檢測和實驗。REON網絡的實時數據流將通過無線通訊方式傳送給陸上科學家,科學家將根據這些數據分析人類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
4.自治水下探測器
自治水下探測器
2009年11月,美國加州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開始研制一種遠程控制水下機器人網絡。根據研究計劃,階段該網絡將包括26個球狀水下探測器,其中6個有足球大小,另外20個體積要相對小一些。科學家準備將這組水下探測器部署于被毒質污染或被有害藻類蔓延的水域中,代替潛水員搜集水質數據。此外,科學家們還準備利用這種水下探測器來監測和分析海洋洋流的動態、溫度、鹽份等信息。
5.熒光蝌蚪
熒光蝌蚪
美國懷俄明大學物理學家保羅-約翰遜正領導一支科研團隊在研制一種污染檢測蝌蚪。他們利用轉基因技術在一種非洲有爪青蛙的蝌蚪體內注入了一種熒光蛋白。當這些轉基因蝌蚪遇到化學物質時,它們的身體會發亮。根據熒光蝌蚪遇到的化學物質的多少,它們身體的亮度也有所不同。將來,這種蝌蚪可以用來檢測水中的有毒物質。這種檢測方法不僅速度快,而且實施起來比使用水下機器人更方便、更經濟。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