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展覽網 訪談】2019深圳安博會上,安防行業海康威視攜AI多攝家族產品集體亮相,成為展會現場亮點之一。為什么海康威視今年會將AI多攝作為重點產品展出,多攝會給未來AI攝像機帶來怎樣的影響,現階段AI多攝技術的難點有哪些?海康威視前端產品總監王威就相關問題接受媒體群訪,對AI多攝技術與產品發展現狀做出闡述。

為什么安防行業需要多攝?
在AI全面爆發之前,大部分用戶對于監控攝像機的要求可能就只是做視頻監控,事后可以去查閱錄像,那單攝的槍機和球機就已經能夠很好的滿足需求,但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壯大,讓用戶看到了智能的可行性,也激發了用戶多種多樣的智能需求。以路口場景為例,用戶需要對整個路口的車流人群態勢進行把控,這就需要一個長焦鏡頭對路口大場景進行全場景覆蓋,同時還需要對所有移動的目標進行全結構化屬性提取,這就需要一個短焦鏡頭對目標細節進行捕獲,單一鏡頭的攝像機是無法同時滿足這類需求的。另外,由于同一個場景下不同目標的移動速度等特征不一致,可能需要不同的快門參數和補光條件,這同樣也是單攝解決不了的問題。因此,智能時代,單攝技術已經無法滿足同一個場景下日益增長的各類智能需求。多攝是用戶需求變化驅動帶來的一種軟硬件技術的革新,一種新的智能產品解決方案,可以兼顧同一個場景下的多重智能需求,場景定義,多攝合一,是未來AI攝像機的必然形態。
AI多攝技術難點在哪?
AI多攝技術確實可以用一臺設備兼顧同一個場景下日益增長的智能需求,那么,AI多攝僅僅是多個鏡頭的硬件疊加嗎?恐怕答案沒有想象的這么簡單。據王威介紹,多攝是一系列復雜技術的集合,是體現出攝像機軟硬件集成的境界。
,多鏡頭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關聯的,細節鏡頭中出現的目標位置是能夠在全景鏡頭中一一對應起來的,這樣才可以實現后續的各種聯動抓拍,軌跡定位,布控跟蹤等應用;
第二,多鏡頭之間的協作涉及到各種復雜的光學設計及ISP圖像算法,比如上下鏡頭之間的全彩和紅外補光如何能做到互不串擾,再比如黑光的雙sensor融合如何能做到對準,或者是當全景鏡頭發現目標,細節鏡頭怎樣在毫秒之間完成變倍對焦抓拍等一系列動作,這些都是多攝的技術難點。
海康威視通過多年技術布局,現在已經很好的解決了多攝應用的這些技術難題,所有多攝產品都能夠實現實戰應用,已在全國多個大型項目中落地。
AI多攝產品優勢有哪些?
其實,早在2016年,海康威視就發布了多款AI多攝系列產品,包括鷹眼、黑光、合智能、雙目/三目立體視覺產品系列等。
通過多年布局,海康已經攻克了多攝眾多復雜的技術難題,完成了整個AI多攝產品體系的建立健全,并通過AI多攝產品衍生出更加完備的系統架構及更多豐富的行業應用。此次安博會,海康威視合智能多鏡頭系列攝像機(包括全局、雙艙、槍球)作為AI多攝家族產品的代表,現場展現了實時效果,無懼安博會現場高密度大流量高負荷的考驗,體現出實戰能力。
而說到海康威視AI多攝產品的優劣,王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他認為,評價一臺AI智能攝像機的好壞是看它能否解決場景的問題和滿足用戶的需求。可以從形態、光學和智能3個方面去看,其中形態和光學的比重可能會占據80%以上的比重。因為形態搭建框架,光學奠定基礎,智能豐富應用。形態框架和光學基礎不打牢,就無法輸出高質量的圖像源,后續的智能分析也無法發揮作用,反之,當框架和基礎打牢,配合基于場景定制的智能算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形態方面,海康威視已經發布了全系列雙艙、全局、DT感知槍球、鷹眼等AI多攝形態家族產品,可以串點成線,連線成網,構筑立體防控網絡。由雙艙、全局等多攝產品構成的點,兼顧大場景及細節,實現全場景感知,全要素提取;由DT感知槍球產品連成的線,延長追蹤路徑,實現布控跟蹤,全域鎖定;由AR雙目重載云臺 、 AR鷹眼及AR低空全景拼接系列產品串聯成網,實時展示目標移動實景地圖,實現跨境接力,立體防控。這些應用,全都得益于多攝形態產品能夠在同一個場景下兼顧多重復雜的智能功能。
在光學方面,海康威視擁有自主研發的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從2011年在業界發布星光產品,再到2015年的星光+,2016年的黑光和2018年的AI黑光,一直在光學成像領域持續突破。在此期間,海康威視積累了大量先進的光學設計技術、適用于安防監控場景的圖像ISP技術以及微米級的生產工藝。比如鷹式聚焦技術,能夠在毫秒之間完成變倍聚焦抓拍的動作,幾乎零延時,聚焦快又準,抓拍全程清晰,不會漏過任何一個移動的目標;MIS混合防抖 &ATK4.0 穩定跟蹤技術,可以保障在目標跟蹤過程中,畫面全程平滑穩定;RTM實時建模,全程無懼遮擋,定位目標經緯度及時空方位。再比如黑光的六軸微米級AA制程工藝,可以保障黑光的雙sensor雙光融合,誤差小于頭發絲粗細的1/30,4個像素以內。再比如自研的異形補光防串擾技術和無光污染的混合補光技術,都能夠保障AI多攝產品在夜間也能表現如白天般出彩。
在智能方面,海康威視深耕安防行業多年,對用戶的業務情景及使用場景有深入的理解,上千人的研究院智能算法團隊,可以輸出專為用戶業務場景定制優化的AI算法,能夠為用戶提供良好的智能應用,同時,AI開放平臺還可以為碎片化場景提供一站式算法定制。
AI多攝如何定義未來智能攝像機?
在AI來臨之后,對前端攝像機的要求有了很大變化。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給安防行業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將視頻轉化成機器可以看得懂的數據,攝像機從一個視頻采集端變成了一個數據感知端,就像人的信息感知80%來自于視覺,未來前端攝像機通過視頻所感知的信息和數據也會成為中心大數據應用分析的主體成分。AI數據時代,攝像機應該要具備“四全”的能力,是全天候適應能力,能夠適應各種復雜的光線,應對各種惡劣天氣,保證全天候的高質量圖像源頭;第二是全場景感知能力,用一臺設備就能夠對監控場景中所有用戶關注的目標進行感知;第三是全要素提取能力,為了后續的大數據分析應用,除了要能夠感知目標之外,還需要對所有能夠描述目標的要素進行提取,比如目標的時空數據,行為數據,屬性數據等;第四是全數據關聯能力,多個鏡頭之間組合聯動獲取到的同一個目標的所有數據都需要能夠進行去重聚類關聯,提升數據分析的效率,減輕傳輸存儲壓力。
結語:從海康威視AI多攝技術與產品來看,已經發展相對比較成熟。而從行業整體來看,推出了AI多攝的產品并展開應用的也不少,可見AI多攝的常態化趨勢已經形成。但作為一個技術日新月異的行業,相信AI多攝產品與技術在未來將展現出更多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