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城市在線】近年來,古藺縣積極探索推進基層應急管理的治理模式,綜合運用“線上技防+線下人防”等多種手段,實現信息化賦能、實戰化提能、群治化擴能,跑出基層應急能力提升“加速度”。
信息化賦能提速
“九龍村、九龍村,有村民在沙田凹自家田壩里焚燒秸稈,請馬上派人前往進行勸阻。”
在太平鎮應急指揮調度中心,智慧應急大屏上顯示九龍村有村民在違規焚燒秸稈,值班人員王偉立即啟動大屏語音對講功能,視頻喊話九龍村。隨后,村支書王安康立即帶領護林員、半專業撲火隊前往對違規野外用火行為人進行了有效勸阻和教育,就地用沙土掩埋,及時制止了該起違規野外用火行為,并通報該村各村民小組引以為戒。
“根據無人機實時抓拍的畫面,我們能夠精準識別起火點坐標。根據智慧應急平臺發出的報警提示,撲火隊員‘一鍵響應’,實現小火打早、打小、打了。”近期,馬嘶苗族鄉通過“無人機+智慧平臺”的雙向聯動,又及時處置了一起違規野外用火行為。據馬嘶苗族鄉智慧平臺負責人陳桃介紹,智慧平臺接入高清攝像頭、傳感器和第三方設備,視頻連線高性能多旋翼無人機,利用紅外熱成像設備能及時反饋地表溫度異常狀況這一原理,有效探測火源,彌補人工地面巡查的不足。今年以來,馬嘶苗族鄉利用數字賦能有效處置2起違規野外用火行為,確保了森林防滅火形勢持續穩定。
走進大村鎮綜合應急指揮調度中心,智慧應急大屏滾動顯示著全鎮300余個監控畫面。該指揮調度系統整合了“魔鏡慧眼系統”“雪亮工程”等資源,采取“政府+企業(電信、移動、聯通)+群眾”共建模式,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鎮。
“今年主汛期以來,全鎮輪流開展24小時值班值守,對全鎮3個地災點、27個山洪災害危險區、2座水庫、居民區開展監測監控,時刻關注不同區域雨量變化趨勢。”指揮中心負責人鄧銳說,通過發布暴雨預警提示信息,結合智慧應急大屏雨量分布區域,制定緊急撤離計劃,能為防災減災救災提供輔助決策支撐,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截至2023年7月,古藺縣共計投入資金600余萬元,23個鄉鎮(街道)已全面搭建智慧應急指揮調度中心,接入無人機36架,檢查風險場所點位4500余處,發現隱患數2800余項,已整改2772項,整改率99%。通過發揮智慧應急管理平臺數據收集、資源共享、實時調度、監控監測等作用,古藺縣“地面指揮+空中巡護”的信息化安全管網已基本形成。
實戰化鍛造尖兵
“以水滅火組抵達取水點,已完成取水,開始鋪設水帶。”
“撲火隊伍抵達起火位置,開始執行撲火任務。”
濃煙滾滾、火勢蔓延,身著橘紅色撲火服的專業撲火隊員動作熟練、處置敏捷,戰術高效,攜帶森林消防水泵、水槍、水帶等專業滅火救援設備快速到達指定位置,完成水帶鋪設、機具設備連接等動作并在取水點進行供水,由兩臺森林消防水泵串聯供水,全力撲滅林區明火。2023年森林防滅火大練兵大比武,全縣8支隊伍150名撲火隊員參與會戰。
“通過大練兵大比武,發現隊伍協同作戰能力不強、裝備參數掌握不精準、人與裝備配合度不高等問題,將通過加大訓練總結、制定整改措施、改進戰術戰法等方式彌補短板。”基層應急能力提升專項負責人潘真平表示,根據縣應急辦制定的《古藺縣基層應急能力提升隊伍建設行動計劃》,我們已先后開展了西南部、中東部、西北部應急隊伍大比武、森林防滅火應急演練等300余場次實戰演練,通過模擬現實作戰中的戰場環境,我們全縣311支隊伍切實提高了火場、洪災中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
風大葉黃,盛夏初秋,正是容易起火的季節,9月份的茅溪鎮草漣溪林區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景象,縣綜合應急救援大隊靠前駐防隊伍一早便開始了巡山護林駐防工作。通訊保障組隊員們正在測試著新購進的專業數字對講機,實現極端條件下省市縣互聯互通;一旁的戰斗員身著撲火阻燃服,測試著在滅火環境下該服裝的防護安全性能;另一組隊員則是利用森林消防高壓源頭泵進行10公里長距離平行輸水,破解遠距離消防水泵供水難題……這些裝備和物資,都是今年基層應急能力提升行動的成果。
今年以來,古藺縣投入438.8萬元,采購2000余套綜合應急物資,已于9月份全部發往7個中心消防救援站和部分鄉鎮(街道),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戰斗力。
現如今,古藺縣已整合組建7個中心片區消防救援站,成立23支鄉鎮(街道)基層應急隊465人和285支村級應急分隊2853人,引導建強郎酒股份公司、仙譚酒廠2支企業專職消防隊以及剛成立的紅十字會救援志愿隊,科學處置突發性自然災害13起,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更加完備、更加標準、更加規范,實戰化能力穩步提升。
網格化群防群治
秋收時節,德耀鎮集美村迎來了今年的大豐收,田間地頭都是農民們農忙的身影。
“剛剛縣上才出了秸稈焚燒的禁燃令,你可不能犯糊涂,秸稈不要亂燒。”村民祝相龍在看到鄰居駱國富準備將秸稈進行就地焚燒時,立即制止了這一行為。
十戶聯保,就是按照林地相鄰相近、便于管理原則,把林地相鄰且相對集中連片林區涉及的農戶和業主組織起來,以十戶為一個聯保組,大家相互提醒、相互救助,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及時處理初期火情。自實施十戶聯保工作機制以來,集美村從未發生過森林火情。目前,古藺縣共建立“三長一員+十戶聯保”責任體系271個,簽訂聯保協議人數60000余人次,制定“一地一案”預案1232個,逐步構建森林防滅火群防群治立體防線。
黑夜的天空烏云密布,刺眼的電鞭驚醒了睡夢中的民眾,2023年7月27日,一場特大暴雨席卷了古藺縣這座溫馨小城,600余名災害信息員提前“喊醒”叫應,災害預警信息在最短時間傳達到末端,提前緊急避險轉移群眾7225人。
古藺縣山巒疊嶂、溝壑縱橫,為解決信息傳遞閉塞問題,古藺縣積極打造防災減災預警信息發布信息員隊伍,在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人群聚居點等區域安裝村村響300余臺,滾動播放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等應急科普知識,培育安全文化土壤,讓群眾普遍做到發現隱患主動報告,發現危險主動避讓。同時,充分利用災害信息員快速反應和村村響傳播速度快等優勢,及時將突發性災害預警信息告知群眾,實現防災減災關口前移。
無論是森林防火立體防線,還是防災減災關口前移,亦或是“網格+安全”的治理模式,古藺縣深化信息化應用,充分發揮群眾參與性,拓展基層應急管理的廣度和深度,應急速度正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