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城市在線】近日,據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會網站消息,為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會同市應急管理局組織開展《北京市韌性城市空間專項規劃(2022年—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工作。近日已對《規劃》進行公示,廣泛聽取公眾意見,公開征求意見時間為2023年10月20日至2023年11月18日。
《規劃》指出,韌性城市是指具備在逆變環境中承受、適應和快速恢復能力的城市,是城市安全發展的新范式。
《規劃》提出,到2025年,韌性城市空間治理體系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初步形成韌性城市空間格局,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提升,自然災害防御水平增強。到2035年,北京市要建成安全可靠、靈活轉換、快速恢復、有機組織、適應未來的首都韌性城市空間治理體系。到2050年,全面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首都地位相適應、國際一流的韌性城市空間體系。
在韌性空間規劃布局方面,《規劃》提出,一是構建市域韌性城市支撐體系。統籌生態網絡、防災網絡和生命線系統、城市開敞空間系統、防災系統,構建市域韌性城市支撐體系。
二是統籌提升圈層韌性水平。結合“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北京城市空間結構,根據空間本底與風險特征,提出差異化圈層韌性要點,引導區域統籌聯動。
三是建設具備基本城市運行能力的分布式韌性城市組團。針對北京城市空間結構特征與地理格局特點,結合對運行體系的基礎梳理、對空間本底條件的整理分析,統籌物資供應、職住流動,結合流域、人口、建設、設施、交通、空間等要素,耦合各級行政管理區劃,建立具備基本城市運行能力的分布式韌性城市組團。
四是建立具有風險治理能力的韌性街鎮單元。以強化災害的處置應對為目標,以街道(鄉鎮)行政邊界為基礎劃定韌性單元,通過對單元內部災害影響情況、人口分布狀況、設施配置條件的整體梳理,明確單元類型與分區施策重點,進行提前謀劃與應對處置,形成重點提升風險治理能力的韌性街鎮單元。
五是建立鄰里自治互助的韌性社村生活圈。整合各類可利用空間資源,統合韌性措施與韌性設施空間,結合15分鐘社區生活圈,構建以社區、鄉村為主體的韌性基本空間組織單元,形成城市最基本的維持與恢復細胞。
在實施保障方面,《規劃》提出,一是加強復雜風險應對。持續加強關鍵生命線系統的韌性保障能力,堅持“讓、防、避”原則推動隱患治理。
二是強化區域互助支撐。推動京津冀韌性城市體系搭建,加強韌性組團之間重要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構建不同場景下的協同互助,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緊急交通系統。
三是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急時可滿足居民轉移安置、生活救助等需求,加強城郊大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平急轉化設施條件。
四是社會共建共治,提升社會層面對災害的快速反應能力及認知水平。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