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紋識別技術歷史介紹
閱讀:2639發布時間:2006-11-3
指紋識別技術是zui早的通過計算機實現的身份識別手段,它在今天也是應用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過去,它主要應用于刑偵系統。近幾年來,它逐漸走向市場更為廣泛的民用市場,民用市場也對指紋識別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要求包括:小型化的廉價的指紋采集設備,廉價的高速計算平臺,更高的識別準確率,更方便的使用,以及滿足各種各樣不同應用的能力。
據考古發現,公元前7000-6000年,古代的亞述人和中國人就意識到了指紋的特點,并使用指紋作為個人身份的象征,19世紀中葉開始了對指紋在科學意義上的研究,并產生了兩個重要的結論:
1. 沒有任何兩個手指指紋的紋線形態一致;
2. 指紋紋線的形態終生不變。
用計算機對指紋進行自動識別則起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這時候出現了能夠處理指紋圖像的計算機硬件,從此刑偵用的指紋自動識別系統(AFIS)逐漸在開始了廣泛的應用,此時的指紋采集一般都采用油墨捺印的方式。
因此,從歷*看,人們對指紋識別技術有著長期的了解和研究,對指紋的性質也有著深刻的認識。指紋是當之無愧的"物證"。
生物識別: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身份的驗證和識別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和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著日益廣泛的應用。
傳統的身份鑒定手段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基于特定持有物的。如*、信用卡、鑰匙、工作證等; 基于特定知識的,如口令、密碼、暗語等。
傳統方法的缺點首先在于特定持有物或知識可能丟失,被盜,遺忘或沒有攜帶。使用特定知識則存在記憶上的困難;其次,它與用戶并不*綁定,一旦別人獲得了這些持有物或知識,他將擁有同失主同樣的權利。
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的發展和提高,為身份的認證和識別提供了更好的手段,所謂生物特征識別(Biometrics)技術,系指利用人體所固有的生理特征(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或行為特征(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來進行個人身份鑒定;生理特征是指對人體某部分進行直接測量所獲得的數據。一些代表型的生理特征包括指紋、人像、虹膜、視網膜、掌形等; 行為特征是對個人習慣性動作的度量,是對人體特征的間接性測量。一些代表性的行為特征包括聲紋、擊鍵習慣、簽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