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暗潮洶涌
細胞治療包括免疫細胞治療以及干細胞治療兩大類。近年來,細胞治療受到資本熱捧,單以基因細胞修飾治療為例,進入的資本就由2013年的4.91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30億美元。
對于投資者來說,面對生物醫藥領域,投資風格也出現比較大的切換。“以前我們的投資偏中后期、成熟期,隨著海歸創業人才越來越多,整個環境政策環境越來越成熟,甚至有很多有彎道超車的機會,我們投資的階段就越來越朝向早期和前期。"在第五屆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與并購大會上,同創偉業的副總裁*的觀點是,風險基金可以投到沒有盈利甚至沒有收入的創新型研發企業,時間選得早,團隊又靠譜,往往能帶來不菲的收入和回報。
可以說,國內持續多年對細胞治療行業的關注,終于在資本市場迎來了爆發點。經統計,2014年全年共有10余起與免疫細胞行業有關的并購和重大投資,A股市場因此形成了“免疫治療"概念板塊。
與此同時,不斷有上市公司跨界布局細胞治療這一領域,這些公司的主業甚至與細胞行業大相徑庭,比如以生產經營毛絨品為主的海欣股份以及開能環保。細胞治療市場的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行業存在誤區
3月3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關于征求干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干細胞技術可開展臨床研究。
5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決定》,取消了包括原來由國家衛生計生委負責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基因芯片診斷、免疫細胞治療等“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非行政許可審批。
業界普遍認為我國細胞治療“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究其原因,前期投入大、臨床應用技術壁壘高以及政策尚未放開等原因導致整個行業發展緩慢。
一位行業人士表示,對于細胞治療,現有政策并未*放開,業內對政策放開的理解有所偏差。放開相關政策需要滿足一系列條件,如在達到細胞質量的要求后還要經科學委員會、倫理委員會通過等。
除此之外,細胞治療的發展還有賴于技術的提升,張發寶表示,細胞治療的產業化瓶頸主要表現在,技術上較難找到靶點,而且病患都很個體化,沒有同一性,研發周期相對較長,資金也比較缺乏,“國家應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不過zui終資金還是要來源于市場"。"
羅曉玲則認為,目前細胞治療技術研發仍處于初級階段,產業發展仍然需要政府的推動與市場的認可。在此情況下,一方面所有的科研項目必須基于實際應用,方可少走彎路;另一方面研究人員更需靜下心來專心從事研發工作,不能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