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電纜 網絡設備 無線通信 云計算|大數據 顯示設備 存儲設備 網絡輔助設備 信號傳輸處理 多媒體設備 廣播系統 智慧城市管理系統 其它智慧基建產品
上海撫生實業有限公司
暫無信息 |
閱讀:392發布時間:2015-12-2
腰骶是軀干中上身與下身(包括骨盆和下肢)相互連接的樞紐,由于受涼、外傷、勞損等原因,造成腰骶損傷,引起相應階段神經癥狀,出現會陰、臀部、骶骨周圍疼痛、麻木或肛門頂壓感、排便不盡、墜漲感等不適癥狀。有五分之四的人在一生中有過明顯的腰骶疼痛的經歷。在45歲以下的人群里,因為腰疼痛而喪失全天的工作能力是zui為常見的原因。由于他位置在整個脊柱zui底層,進而也就成為了容易忽視的角落。elisa試劑盒
1腰骶關節基本結構
1.1腰骶關節 L5關節突大而呈弧形,Sl關節突較小,腰骶關節由Sl上關節突與L5下關節突結合,是一個不合套的和不完整的關節。腰骶關節位于活動的腰椎與穩定的骶骨交界處,是腰部活動的樞紐,力學的支點,骶椎上關節面呈向前斜坡,使腰骶部不但有負重壓力,還有向前的剪力,所以腰骶關節易受損傷。
1.2腰骶關節滑囊 骶關節周圍有4個滑膜隱窩和滑囊。A型(占43%):滑膜環繞和連于骶骨上關節突邊緣;B型(占33%):滑膜延伸至骶骨后表面,與上關節突根部形成一個隱窩;C型(占16%):滑膜形成的隱窩類似B,但聯絡的間隙窄;D型(占8%):滑膜隱窩和滑囊使第五腰椎下關節突易于在骶骨后表面滑動,并避免腰椎背伸時磨擦產生疼痛。
2腰骶關節的生物力學
2.1腰部自L1順序向下椎體逐漸增大,發病率逐漸增高,呈塔形分布,椎管截面積逐漸變小,負荷逐漸增大,以L5~S1為應力集中節段。
2.2半數以上患者腰曲變小,骨盆后傾,腰骶部承受向前的疲勞彎矩,從而使腰痛進一步加重。
2.3屈伸狀態下,L5~S1節段運動明顯大于L1~L5節段。在靜、動兩種狀態下,測定腰骶關節負荷,發現在靜態下,腰骶關節負荷為體重的0.82~1.18倍,在動態下,腰骶關節負荷為體重的1.41~2.07倍。從靜態轉向動態時增加56.3%。
3. 腰骶關節相關結構異常和病理變化
3.1腰骶部移行椎 腰骶部移行椎是一種發育畸形,占腰骶先天發育畸形的10%左右。依據移行方向分為: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共為4型:I型為橫突發育異常、II型為不*腰(骶)化、III型為*腰(骶)化、Ⅳ型為混合型。elisa試劑盒
3.2腰骶神經根變異 腰骶神經根變異有神經根高起點、神經根低起點、聯合神經根、神經根緊密相靠、神經根分裂、復根、吻合、神經根增粗、神經根發育不全等,其中以聯合神經根及神經根緊密相貼占多數,以腰5神經根和骶1神經根的變異zui多見。
3.3盤黃間隙狹窄 盤黃間隙是指腰骶椎椎間平面前外側方的椎間盤后側緣與其后方包繞小關節前黃韌帶之間的間隙,此間隙狹窄后,尤其腰椎伸展時易導致腰骶神經根的受累。解剖學研究表明,腰骶神經根自硬膜囊發出后斜向下行至椎問孔穿出的整個行程中,首先穿越盤黃間隙,因為L5,S1神經根起點高,斜向下行角度大,容易在此受累。
3.4側隱窩狹窄 是個多因素的復雜問題,既有發育因素,又有退變因素,既有軟組織因素,也有骨性因素;側隱窩入口狹窄的真正意義在于直接危害神經根。
3.5雙側腰骶關節脫位 雙側腰骶關節脫位是一種不常見的損傷,當腰部姿勢不當、過度負荷、外力作用等可使退變和松弛的腰骶關節發生脫位或半脫位,使L5神經穿越的骨纖維管道變形縮小,產生L5神經卡壓。
3.6腰骶小關節不對稱 腰骶小關節(亦稱腰骶關節突關節)不對稱是腰骶關節疾病危險因素之一,其變化規律是以L3為中心向上下不對稱比例增大,而下腰椎負重較大,活動范圍廣,關節突關節角不對稱性機率更大,損傷較多。當腰骶小關節不對稱,并同時在軸向負重時,脊柱向傾斜度較大的方向旋轉,從而對纖維環施加很大的旋轉力,超過生理限度后,導致纖維環的損傷,繼之纖維環出現變性、破裂、髓核突出。因此,腰骶小關節不對稱是造成脊柱運動節段的不正常扭轉,脊柱不穩定,腰椎間盤變性和突出的重要原因。
3.7腰骶關節退行性變 長時間的腰骶角增大或勞動負荷增加時造成繼發性退行性病變,形成或加重骨贅在腰骶椎體邊緣或鉤突關節邊緣生長,壓迫椎管或脊神經根,引起腰腿痛。而腰腿痛又引起腰部肌群保護性反射,改變張力,使腰骶生理曲度變直或腰骶角增大,椎間隙變窄,椎間盤膨出,擠壓椎管,使腰腿痛加劇。
腰骶間隙狹窄、椎間盤受壓和退行性改變、關節突關節不規則、關節軟骨增厚等病理改變;這些變化反過來又影響腰骶韌帶,形成附加的纖維帶,導致腰骶關節本身進一步不穩定,并進一步使腰骶椎間盤、關節突關節等退行性改變加
重,產生劇烈腰骶部疼痛。
4腰骶相關疾病的診斷
臨床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CT、X片)。需要強調的是腰骶疾病往往易誤診為腰椎疾病,特需要嚴格區分臨床癥狀與體征的相符性。
5腰骶相關疾病診治體會
5.1 患者趙某,32歲,女性,下腰痛10年,近1年加重。特點:彎腰后初起時較明顯,起初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隨著病程延長此特點不明顯,伴有短時晨僵。查體未見明顯異常陽性體征。腰椎CT顯示腰4-5輕度椎間盤突出。按腰椎間盤突出長時間口服中成藥、外敷膏藥及舒經通絡止痛,療效不佳。就診后完善了骶髂關節CT、血常規、CRP、血沉等,排除了脊柱關節、椎體腫瘤、結核及婦科相關疾病。骶髂關節CT:骶髂關節輕度硬化,增生。
診斷:骶髂關節勞損elisa試劑盒
治療:采用小*(骶髂關節周圍及腰5-骶1棘上韌帶)+手法+功能鍛煉
療效滿意。
5.2 患者周某,83歲,男性,雙下肢疼痛伴麻木30年,加重伴肛周疼痛3月。肛周疼痛系此次就診的主要目的。特點:癥狀進行性加重,行走距離逐漸縮短,近3月出現肛周抽痛。查體未見明顯異常陽性體征。腰椎CT顯示腰椎多段椎間盤突出伴狹窄。長時間口服藥物及理療無好轉,后就診于脊柱外科因高齡建議內科保守治療。查體未見明顯異常陽性體征。
診斷:腰椎間盤突出伴椎管狹窄。
治療:采用小*治療共三次:*次針對肛周疼痛進行*松解*、二、三、四骶后孔,即八髎穴。當晚即取得滿意療效,疼痛消失。后又針對雙下肢疼痛麻木進行兩次*,疼痛消失,麻木輕微,可自由活動。
5.3患者甄某,70歲,女性,腰骶疼痛伴會陰部刺痛、蟻走感3年。對此反復就診于婦科未見異常。腰椎影像學檢查提示退行變、多段椎間盤輕度突出。按腰椎間盤突出采用針灸、等多種治療方案,療效欠佳。就診后查體未見明顯異常陽性體征。通過分析病情考慮:由于腰骶椎退行性變,進而影響骶神經及其分支陰部神經,而引起會陰部及腰骶不適癥狀。
治療:采用小*(*松解定位:腰5-骶1椎間隙旁開2.0cm及八髎穴處,留針5分鐘)+手法+理療。療效滿意。
智慧城市網 設計制作,未經允許翻錄必究 .? ? ?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請輸入你感興趣的產品
請簡單描述您的需求
請選擇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