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電纜 網絡設備 無線通信 云計算|大數據 顯示設備 存儲設備 網絡輔助設備 信號傳輸處理 多媒體設備 廣播系統 智慧城市管理系統 其它智慧基建產品
北京三信通導技術有限公司
閱讀:524發布時間:2017-4-8
有著“東方水城”之稱的蘇州,水生態本底條件*,不僅城市內部密布的水網對雨水滯留和調蓄的能力很強,近年來逐步擴展的大面積綠地和河湖濕地等生態結構網絡,也為蘇州建設海綿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根據《蘇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到2020年,蘇州在保護規劃區內河網、濕地、大型綠地等天然海綿體的同時,要構建一個“憑臨太湖,西水東水、五楔兩帶、內環外廊、多節點”的海綿城市生態空間格局。
“海綿時代”來臨,將為城市帶來哪些改變?規劃已然描繪出了藍圖。
保障水安全中心區防洪標準200年一遇
水源水質100%達標
蘇州作為水城,確保城市不因水災受害是基礎。
對此,海綿城市規劃中提出了詳細的對策。在區域防洪體系中,落實太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實施環湖大堤后續工程,提高流域洪水蓄滯能力和水資源調蓄能力;從望虞河北排長江,自太浦河東流黃浦江,增加排泄太湖洪水能力;建設京杭運河沿線城鎮群聯合防洪體系,降低周邊洪澇風險。
城市防洪排澇標準將提高。其中城市中心區為200年一遇,其他地區為100年一遇。內澇防治標準上,城市中心區為50年一遇,其他地區為30年一遇。同時,為保證行洪安全,將逐步建設疏通主要防洪排澇通道,包括望虞河、太浦河、吳淞江、京杭運河等主要洪水外排骨干河道,以及元和塘、外塘河、婁江等中心城區主要防洪排澇通道。
飲用水的安全保障同步進行,規劃提出以太湖為水源、陽澄湖為第二水源,西塘河為應急水源,實施區域集中供水,水源水質達標率要達到100%。同時實施望虞河引江濟太工程,以長江水源補充太湖水量、改善太湖水質,并要注重維護太浦河、望虞河兩條清水通道,更好地保障蘇州市飲用水安全。
提升水環境市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8%
全面消除黑臭水體
城區全面消除黑臭水體,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5%,這是規劃提出的水環境目標。
通過限制排污總量,強化流域工業點源污染治理,健全城鎮污水管網,完善雨污分流體系等措施,到2020年蘇州市區、縣級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將分別達到98%、90%,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要達到80%。通過河道綜合整治、濕地恢復與重建、河湖岸線治理、生態林建設、水生態修復和科學清淤等措施,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流域水環境質量。、
針對黑臭水體這一治理難點,規劃提出要從源頭控制污水排放,嚴禁未經處理的污水排入水體;展開內源治理,排查并清理水體沿岸的垃圾臨時堆放點,種植水生植物,對水體進行清理和維護。流水不腐,促進水體流動也是一個重要措施,主要通過拓寬束水段、打通“斷頭浜”、配置水位差、科學調度水流等方式來實現。
利用城市再生水、雨洪水等作為城市水體的補充水源,增加水體流動性和環境容量,也是除黑消臭的重要措施。與此相應,優化水資源利用方式也提上日程,規劃提出要建設城市再生水廠,使城區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20%,雨水利用替代自來水比例不低于2%。
修復水生態劃出河道藍線
新建區生態岸線占比80%以上
根據規劃,蘇州將劃出河道藍線,在藍線范圍內禁止從事破壞河網水系、與防洪排澇和水環境保護要求不符的活動。
目前中心城區內水系的護岸形式有4大類,分別為硬質型、自然生態型、生態護砌型和濕地生態型,其中硬質型岸線長度占比86%,自然生態型駁岸占比約10%。作為重建并恢復水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措施,規劃提出,新建地區生態岸線比例要達到80%以上。對已經建成的河流岸線,古城區內在側重歷史風貌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生態改造,其他區域的岸線也要結合實際條件改善其自然生態性,同時要提升現有的生態型岸線景觀功能。
恢復河流植被緩沖帶,減少不透水地面,zui大程度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等,也是修復水生態的有效措施。其中,通過優化綠地種植結構,可以更好地發揮植被降溫、增濕的作用,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傳承水文化保護古城水系水巷
打造水文化觀光線
水之于蘇州,不僅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更是貫穿2500多年歷史人文的脈絡。作為江南水鄉文化的重要支脈,蘇州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集大成者,其中,蘇州的水功不可沒,不僅給城市帶來了河街并行的*格局、人家枕河的精致景觀,還帶來了水陸通衢、萬商云集的繁榮盛景。
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規劃要求將蘇州水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與海綿城市工程有機結合,吸納水文化遺產中蘊藏的治水理念、文化脈絡等,例如,加強古城水系與水巷保護,將建筑、道路、河道和綠地公園等與水相關的元素串連起來,構成層次豐富、互相呼應的連續空間,讓蘇州“小橋、流水、人家”的水文化風貌更為鮮明生動。
同時,規劃提出要以蘇州城區為核心開展水文化建設,在蘇州古城保護區和海綿城市綜合試點區建設水文化集中展示區,并且沿太湖線和運河線打造水文化觀光線,還要結合水文化遺產和海綿設施打造水文化景觀等。
新看點都在這
●海綿城市布局規劃
規劃提出,蘇州要構建“憑臨太湖,西水東水、五楔兩帶、內環外廊、多節點”的海綿城市生態空間格局。
其中,“憑臨太湖”是指將太湖作為規劃區zui為重要的生態要素進行保護,發揮太湖生態、供水、防洪、景觀等多種功能。
“西山東水”指規劃區西部自然存在的低山密林片和東部的河網湖蕩片。其中,西山片區包括大陽山國家森林公園、藏書林公益林、清明山生態公益林等山、林要素,東水片區包括大部分城市建成區及陽澄湖、澄湖等周邊湖蕩的部分區域。
“五楔”包括西南角“七子山-石湖-東太湖”、東南角“澄湖-吳淞江-獨墅湖”、東北角陽澄湖、西北角三角咀、西部“陽山-天平山-靈巖山”5個綠楔。
“兩帶”是指南北向穿越規劃區的京杭運河帶和東西向貫通規劃區的胥江-婁江運河帶。
“內環”是指規劃區范圍內的古城內河環。“外廊”指元和塘、西塘河、上塘河、老運河、葑門塘、外河、斜塘河、胥江等主要水系通道和濱河綠地。
“多節點”是指規劃區范圍內一定規模的湖泊、綠地,在空間格局中起到重要的節點支撐作用,成為雨水調蓄、凈化、利用的場所。
●城市建筑和景觀
蘇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將以“滯、蓄”設施為主,優先保護和修復毛細水體的自然蓄滯功能,配合雨水滲透、雨水凈化和利用等低影響開發設施,以達到徑流總量控制和徑流污染控制要求。中心城區公共海綿設施有防洪排澇河道、大型濕地、湖泊、市級公園綠地、防護綠地等。
●海綿型公園與綠地
海綿型公園通過內外聯動,將雨水花園、濕塘溝渠等與城市水系、河道相互連通,并使園區內部的集水、蓄水、排水設施與市政管網設施進行銜接。海綿型綠地主要起到重要廊道作用,其建設強調與其他海綿設施銜接,統籌協調開發地塊內部的雨水管理。在綠地樹種選擇上,優先選用本土植物,根系發達、莖葉繁茂、凈化能力強的植物,以及耐澇又抗旱的植物等zui為適合。
●海綿型道路與廣場
其主要思路是變快速匯水、排水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城市道路、廣場對雨水的滲、滯、蓄能力。新建道路的綠化帶采用下沉式綠地、植草溝等形式,在道路側石預留雨水蓄滯通道等,增加道路綠地的雨水吸納能力;城市廣場因地制宜采用下沉式結構,或者配套建設雨水調蓄設施,zui大程度減緩雨水徑流。
●海綿型建筑與小區
政府投資建設的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項目要落實海綿型居住區建設要求。新建住宅小區要規劃建設雨水系統;推廣建筑雨水收集利用和屋頂綠化技術;小區室外步行道、停車場采用透水鋪裝。
機關、學校、醫院、文化體育場館、交通場站和商業綜合體等各類大型公共項目,要盡量減少硬質鋪裝面積,推廣使用透水鋪裝、屋頂綠化、下沉式綠地和下沉式廣場。規劃用地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新建建筑物要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設施規模為每1萬平方米不小于100立方米。此外,鼓勵工礦企業和工業廠區采用海綿城市技術,有條件的建設雨水收集、蓄存和利用設施。
智慧城市網 設計制作,未經允許翻錄必究 .? ? ?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請輸入你感興趣的產品
請簡單描述您的需求
請選擇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