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電纜 網絡設備 無線通信 云計算|大數據 顯示設備 存儲設備 網絡輔助設備 信號傳輸處理 多媒體設備 廣播系統 智慧城市管理系統 其它智慧基建產品
河南省凱陸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閱讀:311發布時間:2023-4-9
近年來,我國每年都發生數十起較大以上有限空間作業安全事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因施救不當造成傷亡擴大,如何概括什么是“有限空間"?“有限空間"具有哪些特點?
孫慶云:有限空間是指封閉或者部分封閉,與外界相對隔離,人員進出受限但可以進入、未被設計為固定工作場所,作業人員不能長時間在內工作,自然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者氧含量不足,或存在淹溺、坍塌掩埋、觸電、機械傷害等其他危險有害因素的空間。
有限空間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封閉或部分封閉設備:如船艙、貯(儲)罐、車載槽罐、反應塔(釜)、冷藏箱、壓力容器、管道、煙道、鍋爐等;二是地下封閉或部分封閉空間:如地下管道(井)、地下室、地下倉庫、地下工程、地下儲藏室、暗溝(渠)、窨井(沙井)、隧道、涵洞、地坑、廢井、地窖、污水池(井)、化糞池、沼氣池、下水道等;三是地上封閉或部分封閉空間:如儲藏室、酒糟池、發酵池、垃圾站、溫室、冷庫(氣調庫)、糧倉、料倉等。
有限空間主要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涉及行業領域廣泛、地點形式多樣,廣泛存在于工業、建筑業、農林牧漁業、城市公共服務業和農村生活等眾多行業和領域;二是自然通風不良,易于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氣體的積聚和缺氧;三是危險有害因素眾多,主要涉及中毒和窒息、火災爆炸、淹溺、坍塌掩埋等方面;四是作業環境復雜,通風、檢測、個體防護等防范措施的專業性較強;五是進出口及內部空間結構受限,人員不便于逃離或救援;六是施救不當極易導致事故擴大,發生群死群傷。
有限空間作業存在哪些安全風險?主要的危險有害因素是什么?
孫慶云:有限空間作業主要存在以下安全風險:
二是窒息。空氣中氧氣濃度過低會引起缺氧窒息。有限空間內由于通風不良、生物的呼吸作用、物質的氧化作用或單純性窒息氣體聚集,會形成缺氧環境,可能導致作業人員出現窒息的情況。單純性窒息氣體包括二氧化碳、氮氣、甲烷、氬氣、水蒸氣和六氟化硫等。比較常見的是二氧化碳聚集引起的缺氧窒息,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在長期通風不良的各種礦井、地窖、船艙、冷庫等場所內部,易聚集于空間下部,造成局部氧氣濃度低,引發缺氧。另外,工業上常用惰性氣體對反應釜、儲罐、鋼瓶等容器進行沖洗。如果容器內殘留的惰性氣體過多,當工人進入時,容易發生窒息。
三是火災和爆炸。有限空間內可能集聚甲烷、一氧化碳等可燃氣體或面粉、鋁粉等粉塵,當可燃氣體或粉塵濃度達到爆炸極限后,遇到明火或靜電可能引起火災爆炸事故。
另外,有限空間中還可能存在坍塌、淹溺、觸電、高處墜落、物體打擊、機械傷害等風險。
這些事故暴露出我國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孫慶云:我國有限空間作業安全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經濟社會方面,我國經濟社會特點決定了有限空間問題長期普遍存在。我國經濟總量巨大,產業門類齊全,有限空間廣泛存在于各類生產經營活動中,涉及工貿、化工、建筑、交通運輸、農林牧漁等幾乎所有的國民經濟行業,截至目前,僅工貿行業全國共排查建檔涉及有限空間作業的企業近十萬家。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有限空間作為市政設施、地下工程等公共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運行過程中廣泛分布,每個城市的市政設施地下有限空間數以萬計,污水設施作業、地下工程施工等有限空間作業活動極其頻繁。有限空間點多面廣、形式多樣,與廣大從業人員和社會公眾密切相關,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廣泛接觸,受生產力發展水平、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人員安全意識素質、安全監管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加之前一階段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帶來的大面積復工復產、人員流動性大等影響,當前我國有限空間事故仍處于“頻發期"。
二是企業管理方面,企業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安全防控措施系統性松懈。企業負責人和有關人員有限空間辨識能力不足、對風險認識不到位,有限空間臺賬覆蓋不全面,缺少對危險因素、應對措施等方面的分析。未系統編制有限空間作業相關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作業審批及方案不完備,有限空間作業管理流于形式,外委作業第三方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警示標志設置位置不合理、數量不足,安全告知牌中危險因素與實際不符。檢測、個體防護、應急救援等裝備器材配備、佩戴不當,缺乏日常維護。專項安全培訓有缺陷,培訓內容缺少危險因素分析、儀器設備及防護用品正確使用、事故應急處置等方面內容。應急預案中缺少專項預案和應急處置方案,未定期開展應急演練。現場作業安全交底未有效落實,救援技術措施準備不充分。
三是人員意識方面,從業人員及社會公眾風險防范意識能力亟待提升。企業從業人員的培訓、演練等措施落實不到位,作業人員安全意識差,對有限空間作業危險性認識不足,違章作業行為屢屢發生,使有限空間作業各項安全措施形同虛設,同時,現場作業風險管控和自救互救能力不足,未能掌握有限空間事故施救的正確方法,一旦發生緊急狀況,施救不當導致事故傷亡擴大的情況頻繁發生。對廣大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不到位,公眾有限空間辨識能力極低,不掌握正確的防范措施及施救方法,特別是農村地區人員,基本不了解什么是有限空間,對沼氣池、儲水池、地窖等有限空間的安全風險缺乏認識,有限空間安全事故防范能力差,且發生事故后極易盲目施救造成傷亡擴大
四是法規標準方面,目前有限空間安全的法規規章和標準規范尚不健全, 缺少國家層面針對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的通用性制度文件,工貿、化工等行業有相應的規章標準,但部分行業領域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和監管工作缺乏相關依據。規章標準體系在技術實施細節方面仍有待完善,如在通風方面,相關標準提出了采取通風措施的原則性要求,但缺少更為具體、更具指導性的規定,而國外相關標準對空氣的抽取及排放、空氣有效循環要求、通風設備的選擇及布置等方面有詳細要求。
近年來我國有限空間作業事故整體情況如何?事故呈現出哪些規律特點?
孫慶云:據統計,2016-2020年全國共發生有限空間作業較大以上事故173起,死亡604人,每年較大以上事故均超過30起,平均每10天一起,事故多發頻發,總量居高不下。有限空間較大以上事故起數占全國較大以上事故起數的比例從2016年的4.5%上升至2019年的7.5%。
從事故發生的行業領域看,發生在工貿行業的事故起數最多,共60起,占比34.68%,其次為水生產和供應業(36起,20.81%)、建筑業(33起,19.08%),三者事故起數占比之和為74.57%。在工貿八大行業中,輕工行業在近年來事故起數及死亡人數均為,占比分別為55%、53.36%,建材、冶金等行業次之。除工貿行業外其他行業領域共113起,占比65.32%,既涉及工業生產,也涉及社會生活,特別是水生產和供應業(污水設施作業)、建筑業(地下工程作業)等行業領域,近年來有限空間作業較大以上事故呈高發態勢。
從事故發生的季節及時間段看,6月份發生有限空間作業較大以上事故起數最多,每年的4月至9月為事故易發期。夏季事故最多,占比43.35%,春季次之,占比27.17%。
從事故發生的地區看,山東、廣東、河北、河南較多,分別為14起、12起、11起、10起,但這些省份經濟體量大,事故總起數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相對較低。說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因素對有限空間作業安全事故有一定影響。
從事故易發類型和引起事故的危險有害因素看,有限空間作業較大以上事故類型絕大多數為中毒和窒息事故,占比97.69%,在中毒和窒息事故中,中毒引起的事故占比為72.66%,窒息引起的事故占比為27.34%,事故集中發生在各類污水處理設施、工藝池等場所的清淤清污、檢維修作業等環節。引起中毒的危險有害因素主要是硫化氫和一氧化碳,占比分別為65.59%和19.35%。窒息事故中引起窒息的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氮氣等,占比分別為17.14%、11.43%和11.43%。
從施救不當導致傷亡擴大的情況看,發生的173起有限空間作業較大以上事故中,122起事故存在施救不當導致傷亡擴大情況,占事故總起數的70.52%,施救不當導致的死亡人數為265人,占總死亡人數的43.87%,占傷亡擴大事故總死亡人數的64.01%。在122起施救不當導致傷亡擴大的事故中,有102起事故中參與救援人員的傷亡數量高于最初遇險人員數量。
正是由于施救不當導致傷亡擴大的情況比較嚴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升有限空間作業事故救援能力,防止救援過程中因施救不當造成傷亡擴大,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于2021年5月11日出臺了《有限空間作業事故安全施救指南》,為有限空間作業事故發生前做好應急準備和事故發生后開展安全施救提供指導。
為提升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施救能力,企業在日常應急準備中應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孫慶云:企業日常應急準備工作中應著重開展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風險辨識。要按照有關法規標準要求,對本單位有限空間作業風險進行辨識,確定有限空間數量、位置以及危險有害因素等,對辨識出的有限空間,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和警示說明,警示說明包括辨識結果、個體防護要求、應急處置流程等內容。2021年5月1日下午4時,位于廣東汕尾市區的信利半導體有限公司組織對第二廠區26號廠房1樓D1水房RO水箱清洗過程中發生有限空間窒息事故,造成4名作業人員死亡。該起事故中,企業未提前進行風險辨識,4名作業人員冒險進入了氧含量不足的水箱內作業而窒息死亡。救援時檢測氧含量僅為7.5%。
二是預案編制。根據風險辨識結果,生產經營單位組織編制本單位有限空間作業事故應急預案或現場處置方案,或將有限空間作業事故專項應急預案并入本單位綜合應急預案,明確人員職責,確定事故應急處置流程,落實救援裝備和相關內外部應急資源。應急預案與相關部門和單位應急預案銜接,并按照有關法規標準要求通過評審或論證。
三是應急演練。生產經營單位將有限空間作業事故應急演練納入本單位應急演練計劃,組織開展桌面推演、現場實操等形式的演練,提高有限空間作業事故應急救援能力。應急演練結束后,對演練效果進行評估,撰寫評估報告,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修訂完善應急預案或現場處置方案。
四是裝備配備。生產經營單位針對本單位有限空間危險有害因素及作業風險,配備符合國家法規制度和標準規范要求的應急救援裝備,如便攜式氣體檢測報警儀、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安全帶、安全繩和醫療急救器材等,建立管理制度加強維護管理,確保裝備處于完好可靠狀態。2020年5月6日20時40分許,淮南市壽縣綠色東方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垃圾庫外墻縫隙封堵外包作業過程中,發生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傷。在這起事故中,工作人員雖然佩戴了防毒面具,但防毒面具型號選擇錯誤,其所佩戴的防毒面具為普通過濾件,僅用于防護有機氣體或蒸汽,無法應對硫化氫。
五是教育培訓。生產經營單位將有限空間作業事故安全施救知識技能培訓納入本單位安全生產教育培訓計劃,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有限空間作業風險、安全施救知識、應急救援裝備使用和應急救援技能等教育培訓,確保有限空間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和救援人員了解和掌握有限空間作業危險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應急救援裝備使用、應急處置措施等。
企業在有限空間作業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孫慶云:作業前應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確應急處置措施。生產經營單位對作業環境進行評估,檢測和分析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明確本次有限空間作業應急處置措施并納入作業方案,確保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救援人員了解本次有限空間作業的危險有害因素及應急處置措施。
二是確定聯絡信號。作業現場負責人會同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救援人員根據有限空間作業環境,明確聲音、光、手勢等一種或多種作為安全、報警、撤離、支援的聯絡信號。有條件的可以使用符合當前作業安全要求的即時通訊設備,如防爆對講機等。
三是檢查裝備。結合有限空間辨識情況,作業前,救援人員正確選用應急救援裝備,并檢查確保處于完好可用狀態,發現存在問題的應急救援裝備,立即修復或更換。
發生有限空間作業事故后,企業在安全施救行動中應注意哪些事項?
孫慶云:企業在發生有限空間作業事故后,要做好以下九個方面的事項。
一是及時報告事故信息。事故發生后,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立即停止作業,了解受困人員狀態,組織開展安全施救,禁止未經培訓、未佩戴個體防護裝備的人員進入有限空間施救。作業現場負責人及時向本單位報告事故情況,必要時“119"“120"電話報警或向其他專業救援力量求救,單位負責人按照有關規定報告事故信息。
二是做好事故現場警戒。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根據救援需要設置警戒區域(包括通風排放口),設立明顯警示標志,嚴禁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入警戒區域。
三是做好救援防護。救援人員必須正確穿戴個體防護裝備開展救援行動。有限空間內存在可能危及救援人員安全的設備設施、有毒有害物質輸入、電能、高溫物料及其它危險能量輸入等情況,應采取可靠的隔離(隔斷)措施。在救援過程中要保持持續通風。2020年6月5日3時10分左右,鄭州潔寶管道清潔服務有限公司受河南山水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委托,在惠濟區思念果嶺國際社區內草坪廣場污水處理站進行清污作業時,發生一起較大中毒和窒息事故,造成3 人死亡。該起事故中,作業人員違反“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的原則,進入該有限空間作業前未按規定進行有效通風和檢測,未配備、使用安全防護裝備和個人安全防護用品,發生險情后在致害因素不明的情況下,未采取有效防護措施,盲目施救,造成傷亡擴大。
四是開展救援行動。事故發生后,被困人員積極主動開展自救互救,配合救援人員實施救援行動,救援人員針對被困人員所處位置、身體狀態、個體防護裝備穿戴等不同情況,采取應急救援行動。被困人員所處位置、身體狀態、個體防護裝備穿戴等情況,具備從有限空間外直接施救條件的,救援人員在外部通過安全繩等裝備將被困人員迅速移出。被困人員所處位置、身體狀態、個體防護裝備穿戴等情況,不具備從有限空間外直接施救條件的,救援人員進入內部施救。2017年6月30日7時30分左右,在順義區高麗營鎮河道排污口治理十三支污水管線工程,北京鑫大禹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組織作業人員進行井下抹灰破管作業時,發生一起缺氧窒息死亡事故,造成4人死亡。該起事故中的污水井屬于嚴重缺氧環境,井下氧氣含量為3.3%,現場作業人員在未制定應急救援措施、未采取有效安全防護措施、未配備應急救援裝備的情況下貿然下井施救,造成事故后果擴大。
五是救援過程中保持聯絡。救援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實施救援行動過程中,按照事先明確的聯絡信號,與外部人員進行有效聯絡,并保持通訊暢通。
六是采取輪換救援。救援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實施救援持續時間較長時,應實施輪換救援,保持救援人員體力充足,能夠持續開展救援行動。
七是撤離危險區域。出現可能危及救援人員安全的情況,救援人員立即撤離危險區域,安全條件具備后再進入有限空間內實施救援。
八是進行及時的醫療救護。被困人員救出后,立即移至通風良好處,具有醫療救護資質或具備急救技能的人員,及時采取正確的院前醫療救護措施,并迅速送醫治療。
九是清理現場等后續工作。救援行動基本結束后,及時清點核實現場人員、裝備,清理事故現場殘留的有毒有害物質,同時盡可能保護事故現場,便于后續事故調查及救援評估。必要時開展事故現場環境檢測和人員、裝備洗消,對參與救援行動人員進行健康檢查。
智慧城市網 設計制作,未經允許翻錄必究 .? ? ?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請輸入你感興趣的產品
請簡單描述您的需求
請選擇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