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藝術(shù)源遠(yuǎn)流長,發(fā)展到zui鼎盛的階段,甚至能用木材做建筑材料,經(jīng)過卯榫結(jié)構(gòu)的連接,造一座全木質(zhì)的塔、樓、亭和臺等建筑物。
我們隨便舉個例子,比如應(yīng)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這座木塔,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遼代,當(dāng)時,遼代的能工巧匠們,精心制作了10萬塊木構(gòu)件,就好像兒童搭積木一樣,建了一座約20層樓高,(67.31米),直徑為30.27米的木塔。
小編提這座木塔,只是想說明一件事,那就是古人的智慧中,確實有非常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大殿殿頂zui高處的吞脊獸(鴟吻),看似在大搞“避雷”的封建迷信,其實背后卻有“防雷”的實效在里面。
我們都知道,龍王爺是管水的*,有他出馬則火神爺就得退位,故此,他的九個兒子之一鴟吻(音吃吻)就成了屋脊zui高處起到滅火消災(zāi)作用的“鎮(zhèn)物”。
在大殿的屋脊上,左右各有一對吞脊獸,他們張著大口,分別守在屋脊的左右兩端,將整個屋脊的兩端全部都吞到了口里。可是工匠們一怕它們逃走不干活,二怕它們真的吞掉的屋脊,故此,又在它們的脊背上,各自插上了一把寶劍。將它們牢牢地釘在了哪里。
大殿修完,zui怕什么,一是怕地震,為了防止地震造成的危害,故此,修建大殿,必須不惜工本,努力將其造得結(jié)實一點。
第二個就是怕雷火。古代的大殿,多是由木頭制造而成,而殿內(nèi)的燭火,只要勤于看護,按時熄滅,難于引發(fā)火災(zāi),而雷火就不同,不管是誰家的大殿,里面供奉著什么*,大雨瓢潑之間“轟隆”一聲焦雷,只要雷火劈中大殿,上萬度的高溫,就可讓木制結(jié)構(gòu)的大殿當(dāng)時燃起大火。
zui早的吞脊獸是木制,在實際使用中,木制的吞脊獸根本不防雷,雷火擊中吞脊獸后,木制的吞脊獸往往會zui先著火,
更不能用鐵制和金屬制作成吞脊獸,因為金屬的吞脊獸非但不能防雷,而且還能引雷,zui后,工匠們經(jīng)過尋找,有一種東西進入了工匠們的眼睛,那就是用琉璃件的吞脊獸防雷。
在京城郊外的琉璃廠,這里祖祖輩輩就有燒制吞脊獸的手藝,比如紫禁城中的太和殿殿頂?shù)?ldquo;吞脊獸”,它共由13塊琉璃件構(gòu)成,總高3.4米,重4.3噸。
讓我們試想一下陶瓷吞脊獸避雷的過程(小雨一般不會伴隨引起火災(zāi)的大雷),大雨瓢潑間,一個巨雷擊中了吞脊獸,吞脊獸被擊成粉碎,雷電巨大的能量,沿著吞脊獸外面的雨幕,并由大殿外墻壁上的雨水中直接傳到了地下,一場讓建筑物毀于一旦的大火,得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