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病毒入侵,機體免疫系統如何快速識別并及時啟動免疫應答反應以抵御感染和清除病毒?又如何調控免疫細胞適度產生免疫效應因子,在有效清除病原體的同時,不損傷機體正常組織以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這是長期以來科學家極為關注和積極探索的重要科學問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973”項目的資助下,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研究所、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院士和副教授安華章、博士侯晉等人組成的課題組,發現了免疫細胞在病原體刺激和病毒感染情況下產生干擾素和炎性細胞因子的新型調控機制。
該機制的發現,有助于人們深入認識機體如何抗御病原感染并防止炎癥性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也將有助于疾病免疫治療新方法的設計。該研究論文以封面標題并配發專題評論的形式,發表在今天出版的《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上。同期《自然—免疫學》雜志用3個內頁的篇幅,配發了題為《精細調控TLR信號轉導》專題評論,對于該項研究工作的創新性及其潛在的應用前景給予了高度評價。
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同屬于免疫系統的“哨兵”——抗原提呈細胞,其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識別入侵機體的外源性病原體并加以吞噬消滅,在快速產生干擾素和相關的細胞因子的同時,加工處理病原體的信息給淋巴細胞,激活免疫應答以清除病原體。如果這類細胞一旦失控而產生過量的細胞因子,可導致機體組織的損傷,甚至誘發炎癥性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因此,該免疫細胞的應答過程必定受到精細調控,但到目前為止,對于其調控的分子機制尚不十分清楚。該實驗室人員長期從事樹突狀細胞等的免疫識別與免疫調控的分子機制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觀察到磷酸酶SHP1基因缺陷的小鼠可產生大量的炎癥性細胞因子并伴隨炎癥性自身免疫疾病如關節炎的發生。有趣的是,偶然發現該基因缺陷小鼠在病原體組分刺激和病毒感染的情況下難以產生干擾素,提示免疫系統存在著分別調控干擾素和炎癥性細胞因子產生的途徑和機制。
該實驗室圍繞這一科學現象開展了深入研究,除證明了SHP1分子通過抑制蛋白激酶和核因子信號轉導通路而控制炎癥性細胞因子分泌外,發現了SHP1分子能夠直接結合激酶分子IRAK1的激酶功能域而抑制IRAK1的活化,從而解除了IRAK1對于免疫細胞分泌干擾素信號通路的抑制作用,使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在識別病原體后分泌干擾素增加,表明SHP1分子在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產生的同時可以促進干擾素的分泌,從而有利于機體清除病原體的同時又可抑制炎癥性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
曹雪濤實驗室曾于2006年在學術期刊《免疫》(Immunity)上發表過另外一個重要的磷酸酶分子SHP2對于病原體誘導免疫細胞產生干擾素的調控作用,因此,該實驗室又進一步探討了SHP1與SHP2的關系,發現SHP2能夠負向調節SHP1對于干擾素產生的增強效應,此交叉調控現象的發現以及相關的分子機制研究為免疫細胞產生干擾素的信號轉導調控網絡增添了更加全面的認識。該結果對于機體免疫系統的免疫識別機制以及免疫細胞功能調控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也為防御病毒感染和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關節炎的新藥設計,提供了新的靶標和思路。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