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椅亦稱羅圈椅,是明式家具中品位的坐具,由交椅演變而來。圈椅椅圈多用弧形圓材榫接而成,后背搭腦與扶手由一條圓潤流暢的曲線組成,和諧流暢,多光素,搭腦處稍粗,自搭腦向兩端收細,至扶手轉彎處為zui細,四腿足微向外撇,下舒上斂,收分明顯,前后及兩側間裝管腳棖,極為穩健。圈椅的S形椅背是根據人體脊背的自然曲線設計而成,椅背傾角大約105度,人在就座時,兩手、兩肘、兩臂都能得到支撐扶持,人可放松,非常舒適,頗受明人喜愛,所以逐漸發展成專在室內使用的坐椅。圈椅為明式家具的代表,它舒展大方,舒適性也較明代的南官帽椅、玫瑰椅、四出頭椅好,也有在背板上雕一簡單花紋。
明清圈椅形制與結構有根本區別,明式圈椅多圓材,扶手多出頭,彎勢大,清式圈椅方圓材都有,扶手亦出頭,但彎勢略小一些,明式圈椅光素為多,椅面上均為圓,椅面下外圓內方,椅面下除后面外多設券口牙條,兩側棖和踏腳棖下設素牙條,扶手鵝脖下設一小角牙,靠背光素或是有圓形開光浮雕;明式圈椅直腿多,清式有直腿也有三彎腿;清式常有束腰,而明式大都不做;明式圈椅前腿與鵝脖以一木連作為多,而清式圈椅則把一木連作設為二木分做,由于鵝脖只能淺載于椅面,這樣雖然省料、但牢固程度與一木連作*。
另外,清式圈椅重裝飾,雕飾背板較多。明式圈椅不做繁縟的裝飾,它以古樸典雅為自己的風格,僅在局部少做精巧的點綴,突出其簡約無華、大方實用的特點。因此明式圈椅多為不做雕飾的素圈椅,至清代才出現了有束腰多雕飾的托泥圈椅。在用材上,明式圈椅以黃花梨為多,紫檀則少,清代多以紫檀、櫸木制作。
圈椅的造型源于交椅造型,是交椅的一種延續,但二者又是有區別的。交椅與圈椅的上部相同,區別在于椅面下邊,圈椅下部為四足直立,交椅則使用交叉腿,交接點做軸,可折疊。而在稱謂上,圈椅以其面上特點得名,交椅則是以其面下特點得名。交椅雖攜帶方便但給予人等級森嚴、*的感覺,圈椅閑適雅逸,充滿濃郁的庭院氣息,文人氣質。
“天圓地方”是中國人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觀,圈椅是方與圓相結合的造型,上圓下方,以圓為主旋律,圓是和諧,圓象征幸福,方是穩健,寧靜致遠。圈是圓,座是方;圓是虛,方是實;圓是活潑的,有動感,方是規矩的,以靜制動。圈椅的扶手圓端頭順圓勢略向外轉,像張開的雙臂,虛懷若谷,端頭與茶幾幾面相呼應,*,步步高腳棖,寓意事業節節高,古人常在廳堂和書房桌邊對置圈椅,趣味雅逸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