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05月12日 16:39廈門科拓通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點擊量:27
家門口的公園綠地悄然變身立體停車場,地鐵站旁實現“零據離”換乘——2024年杭州城市治理亮出新答卷。據最新數據顯示,全市通過創新空間開發模式,全年新增公共泊位突破1.5萬個,其中既有深達23米的全自動地下車庫,也有與口袋公園烷美融合的隱形停車場。在艮園社區經營十余年的理發店老板發現,自從東園公園地下車庫投用后,店門口違停車輛明顯減少,周邊多個老小區居民更是結束了“排隊數月等車位”的窘境。更令人矚目的是,九堡、翁梅等地鐵站點周邊涌現出多個“停車即換乘”的智慧樞紐,讓開車通勤的上班族真正實現“雙程無憂”。這場破解停車困局的變革,正通過“向地下要空間、與軌道做銜接”的創新實踐,悄然重塑著城市出行生態。
1.智慧化與無人化加速滲透
當前停車行業正經歷從傳統管理模式向智能化、無人化轉型。AI車牌識別、無感支付、動態定價系統等技術廣泛應用,2025年無人值守停車場普及率預計超過80%。例如,杭州的東園公園地下車庫通過全自動平面移動設備實現高效存取,單庫容量達400個車位,深度達23米,體現了立體化與智能化的結合。
城市級停車云平臺的推廣(如北京藍卡科技的“一屏統管”系統)進一步整合了分散的停車資源,通過實時數據分析優化車流分配,減少道路擁堵。
2.新能源與空間復合利用成新增長點
隨著電動汽車普及,停車場標配充電樁已成趨勢,光儲充一體化模式(如太陽能板+儲能系統)不僅降低能耗,還可反向供電,助力城市碳中和目標。
土地資源稀缺推動地下空間開發與多功能改造。例如,杭州天萬路地下停車場結合口袋公園設計,既保留地面休閑設施,又提供200個車位,成為“隱形”城市樞紐。
3.政策支持與市場化探索并存
國家四部委明確要求2025年前建成以配建停車為主、公共停車為輔的城市停車系統,鼓勵共享車位、錯時開放等模式。成都、重慶等地通過政府補貼和市場化運營(如PPP模式),推動P+R停車場建設,2024年成都艏批11個P+R點位提供3168個泊位,并推出5折停車費優惠。
然而,行業仍面臨技術標準不統一、中小城市改造資金不足等挑戰,部分區域存在“僵尸車”占位、管理滯后等問題。
1.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P+R通過引導私家車用戶在外圍換乘公共交通,顯著減少核心區車流。重慶調查顯示,出行距離超過10公里的市民中,45%選擇P+R模式,早高峰時段停車場利用率達23.4%。杭州地鐵站點新增的“零據離”換乘停車場(如九堡站地下車庫),實現了私家車與軌道交通的無縫銜接,高峰時段通行效率提升30%。
2.經濟性與環保效益雙贏
對用戶而言,P+R可降低出行成本。成都的5折停車優惠、北京按次收費2元等政策,使換乘成本遠低于市中心停車費。同時,減少燃油車進入核心區可降低碳排放,安卡拉的P+R系統通過免費停車鼓勵公共交通,預計每年減少碳排放量超千噸。
3.促進公共交通網絡優化
P+R不僅是交通節點,更是城市資源整合的杠桿。例如,青島通過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戰略,將地鐵站點與立體停車庫、商業綜合體結合,形成“停車+消費+能源”的復合生態。未來,停車場或進一步升級為“城市微樞紐”,集成物流中轉、應急避難等功能,如廈門路橋信息提出的“停車場+無人機停機坪”設想。
未來趨勢:生態化與用戶需求導向
技術融合:自動駕駛與停車場聯動(如特斯拉自動泊車)、AR導航等應用將重塑用戶體驗。
商業模式創新:訂閱制服務、車位共享平臺(類似Airbnb模式)或成為主流,杭州已有企業通過錯時共享年增收超千萬元。
政策精細化:需解決“免費停車場僵尸車”“標識不清”等問題,借鑒上海、北京經驗,建立統一收費標準與動態管理機制。
停車行業的變革已從單一“空間租賃”轉向“城市服務樞紐”的生態構建,而P+R模式作為連接私家車與公共交通的關鍵紐帶,不僅緩解了停車難,更推動了綠色出行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未來,隨著技術迭代與政策完善,停車產業有望成為智慧城市的核心引擎之一。
在杭州破解停車困局的創新實踐中,科拓停車場收費系統以其全場景智慧化解決方案,深度融入城市治理脈絡,成為“向地下要空間、與軌道做銜接”戰略的核心技術引擎。作為中國智慧停車領域的技術引嶺者,科拓通過“技術+場景”的深度融合,為杭州提供了與城市發展邏輯高度契合的智慧停車支撐,其創新應用已在多個飚桿場景中印證了技術價值。
在杭州龍湖金沙天街等大型商業綜合體停車場中,科拓的全視頻智慧停車場系統通過AI車牌識別、1秒超速入場等技術,使日均1.2萬車次的高流量場景下通行效率提升30%。該系統采用全冗余架構設計,在龍湖金沙天街1700個車位的高強度運營中仍能保持穩定運行,其停車場找車機系統(市場贊有率超95%)通過視頻尋車技術,將車主平均找車時間縮短至3分鐘內。這種技術適配性在杭州西溪園區等企業級停車場中進一步凸顯——阿里巴巴總部采用科拓免取卡系統后,不僅實現12,000車次/日的高通行量壓力下零擁堵,更通過潮汐車道切換、車隊進出模式等定制化功能,精準滿足園區復雜管理需求。
這種技術能力在杭州余杭區錯時共享停車試點中展現出更強的資源整合價值。科拓的錯時停車系統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車位狀態,結合AI算法預測供需,將夜間居民小區60%的閑置車位與白天商業區90%的需求缺口精準匹配。數據顯示,試點區域車位日均使用時長從4小時延長至12小時,居民停車成本降低30%,同時減少無效行駛里程帶來的碳排放約1.2萬噸/年。
在杭州地鐵站點周邊的智慧換乘樞紐,科拓的視頻免取卡收費系統與城市停車誘導系統深度聯動,實現“停車即換乘”的零感知體驗。系統通過車牌識別自動核算費用,支持“先離場后付費”功能,使高峰期通行效率提升40%。更具前瞻性的是,科拓與華為云合作開發的智慧停車系統已實現車場端、車機端、用戶端的互聯互通——當搭載鴻蒙智能座艙的新能源車抵達停車場時,系統可自動分配充電車位并完成一鍵泊車,為杭州“軌道+新能源”的出行生態提供技術閉環。
這種技術協同效應在杭州城市級停車云平臺中尤為顯著。科拓構建的“一城一場”數據網絡,已在重慶、太原等城市實現分散停車場資源的實時整合,這一能力在杭州同樣展現出巨大價值。通過接入杭州城市大腦,科拓系統可實時分析各停車場車位數據,結合交通流量動態調整收費策略。例如在艮園社區等老舊小區周邊,系統通過“五高五低”差異化定價機制,將車位周轉率提升60%,同時引導車流向閑置區域分流,使核心區道路流量降低8%-12%。
科拓的技術基因與杭州“最小干預、最大利用”的空間開發理念高度契合。其無線車位引導系統無需布線即可快速部署,在保留地面休閑設施的同時,將地下車位的實時狀態同步至城市大腦,使車位利用率提升至85%。這種“隱形”停車場的管理模式,已在杭州多個口袋公園地下停車庫項目中得到驗證。
面向未來,科拓正以“技術融合”重構停車場景。其與華為聯合開發的自動駕駛聯動功能,可實現車輛從道路到車位的全流程自動化;基于物聯網的車位共享平臺已在杭州試點錯時共享模式,年增收超千萬元。這些創新不僅契合行業生態化趨勢,更與杭州建設智慧城市的戰略高度同頻。正如科拓停車產業研究院葛院長所言:“智慧停車的終及目標,是讓停車場從‘空間租賃者’轉變為‘城市服務樞紐’。”在杭州這場停車革命中,科拓正通過技術賦能,讓“雙程無憂”的出行愿景加速照進現實。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www.3121000.com)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